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铸就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伟大创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高度重视,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系列重大工作。军地双方适应强国强军大势,充分认清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意义,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把双拥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效,谱写了新时代军地军民团结奋斗、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辉煌篇章。
顺应时代,双拥工作组织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党、国家、军队建设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双拥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军地各级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强化双拥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地位作用,紧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顶层设计、工作运行等方面谋篇布局,建立完善新时代双拥工作制度机制,为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领导和工作机构持续健全。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负责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移交安置、优抚褒扬等工作,组织指导全国拥军优属工作;设立军队参加和支援经济社会建设领导小组,专司统筹军队援建工作;调整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39个成员单位涵盖党政军群各个方面……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和工作机构不断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规则、职责分工细化规范,形成军地相互支持、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构建。全国人大制定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保障法,修订国防法、兵役法;中央军委出台首部群众工作规定,制定《关于军队做好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意见》;军地有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军人军属优待、拥军支前、深入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进一步加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等方面的文件……各地积极研究制定拥军优属、军转安置、优抚褒扬等配套政策文件300余份,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创新。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着眼平时服务保障、战时拥军支前,建立健全双拥系统应急应战响应机制;全国双拥办制度化落实成员单位专题协商、联络员工作会商、情况通报、军地合署办公等机制,解决矛盾问题、形成军地合力;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每4年命名表彰一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持续掀起双拥热潮。河北、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军地各方领导带动,双拥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队广泛建立,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拥军机制日益健全,激发起新时代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深厚力量。
凝心聚力,军民团结奋斗思想根基坚实牢固
近千封书信、数千公里路程,一头连着江淮大地,一头连着雪域边关。
从2021年春天开始,新疆军区某团官兵和安徽安庆10多所中小学校的师生,通过“纸面”“云端”分享感动、传递温暖,完成一堂又一堂特殊的国防教育课,把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种子播撒进座座校园。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领,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气,围绕爱国拥军、爱民奉献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军民同心合力投身强国强军伟大实践。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扎实有效。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布宗边防连与驻地村党支部结对共学,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组织理论骨干深入社区宣讲,青海省军区借助军地联教联育机制让党的声音传遍雪域高原……去年金秋十月以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军地各级开展双拥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
军地各级普遍采取专题学习、办班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感悟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忠心永向党、奋斗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根基更加牢固。
——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增强。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着眼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组织开展“旗帜引领、同心铸梦”等系列双拥主题教育,指导各地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军营开放、烈士纪念日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在民航、高铁、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军人依法优先”标识;每年发布致双拥模范和优抚对象慰问信,评选发布“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召开全国双拥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国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全社会日益形成的国防共识,串起了个人、家庭、国家的同心圆。
——双拥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半条棉被”,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的鲜明标识:长征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下。2020年,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被搬上银幕。
除推出一批讴歌双拥旋律的精品力作,军地还组织拍摄《新时代铸就双拥新辉煌》《情怀与担当》电视专题片,开展双拥歌曲、微视频和微电影主题文艺作品征集评选,并在主流媒体开设相关专题专栏;天津、上海、宁夏等地普遍设立双拥主题公园、广场和街区;内蒙古一支支乌兰牧骑活跃在一线,传扬军民携手戍边感人故事……双拥文化润物无声、遍地开花,持续激发广大军民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强国强军,军地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硕果累累
进入新时代,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地奋力承担起新时代双拥工作使命任务,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把支持部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部队官兵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形成军地合力良好局面,汇聚起强国强军的强大力量。
——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航迹遍及7省区,飞播总面积超2600万亩,在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连片绿化基地,这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创造的绿色奇迹;与驻地巴仁乡十六村组织联建、产业联抓、文明联创,帮扶昔日贫穷落后的边疆小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这是新疆军区某师火力团交出的优异答卷。
放眼全军,他们是先进典型,更是生动缩影。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重大工程建设180多项、生态文明保护项目860多个;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定点帮扶4100个村,协助发展产业项目8351个,帮助贫困群众92.4万人;在特色援建行动中,持续深化党建、教育、医疗等援建,结对援建“八一爱民学校”360所,对口帮扶地方优抚医院60所,在新疆、西藏等地建设“惠民驿站”100个……全军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为国兴利、为民造福。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助推改革强军战略。各地各部门积极协助做好军事用地保障、配套设施建设、水电油气供应等工作,支持建设1900多项军事重点工程。全国双拥办建立完善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采取专项调研、现地督导、挂账销号等方式,协调各地解决训练场地建设使用、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军事设施建设保护等问题。东部战区陆军机关组建后进驻福建省福州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前去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20名异地调入的机关干部不到半年就搬进当地公租房小区。
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各地大力支持部队遂行联演联训、跨区机动、海上维权、反恐维稳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扎实搞好演训场地、交通运输、安全警戒、后勤供给等保障工作,形成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生动局面。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积极与边海防基层部队结对共建,帮助解决吃水、用电等实际困难。自然资源部、国家电网公司和山东省青岛市,投入1.92亿元专门为长门岩岛驻军铺设海底电缆、升级海水淡化装置。江苏省投入700多万元,帮助西藏山南地区基层连队建设保温板房,购买烘干机、防寒衣等生活物资,改善了官兵战备执勤条件。
关心关爱军人军属。全国双拥办指导各地常态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春节专项慰问边海防任务部队官兵,帮助官兵家庭办理老人就医、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事2万余项。浙江省宁波市利用直播平台“云带岗”帮助2000余名退役士兵就业,组织免费为义务兵父母体检,采取“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破解随军家属就业难题,立起尊崇军人、关爱军属的鲜明导向。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地震突发时,洪水袭来时,山火蔓延时,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向险而行、生死与共;病毒肆虐时,军地医务工作者白衣披甲、合力阻击……在抵御自然灾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斗争中,军地军民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夺取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不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黄明、梅常伟)
杨长风等:加快建设下一代北斗系统 筑牢国家时空信息服务重要基石******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明确的全球系统核心供应商之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服务两年以来,持续运行稳定,性能稳中有升,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亿万大众,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性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世界卫星导航新一轮竞技和用户不断增长的泛在时空信息需求,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下一代北斗系统,并以北斗为核心构建国家综合时空体系,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迈上全球服务新阶段,树立精稳运行高标杆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仅用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且组网发射“零故障”,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发展史上的奇迹。
精度世界一流。北斗系统通过创新星座构型、构建星间链路、优化信号体制等多种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实现一流精度。国际卫星导航监测组织及监测评估系统实时对我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系统等全球系统监测评估结果表明,北斗系统全球定位精度优于5米,在亚太地区的精度更高,超过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等系统,服务性能世界一流。同时,北斗系统还可提供差异化的高精度和高完好服务,构建天地基增强服务体系,在我国及周边地区通过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地基增强服务,为用户提供从米级到分米级、厘米级和事后毫米级的高精度服务,以及I类精密进近完好性服务,进一步满足用户高性能的导航定位需求。
服务功能强大。北斗系统突破卫星导航多体制兼容和一体化设计系列关键技术,在卫星平台上实现7大服务、3个频点8个信号的集成融合设计,不仅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基本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还具备多种特色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向全球用户提供的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向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的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服务、精密单点定位和地基增强服务。北斗系统多信号的融合播发,有利于用户获取更多的可用信号,有利于提升用户高精度定位的效率,提升导航定位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运管高效有力。北斗全球系统由30颗卫星、数十个地面站,以及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地面与地面间数百条链路构成,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实现星地一体组网业务化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针对北斗系统庞大复杂、一体运行要求高、运行管理模式新等特点,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北斗系统运行管理体系。管理层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集中统一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构建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和多方联保机制;技术层面,大力实施数据融通与智能运维工程,推动运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运管水平大幅提升。
运行连续稳定。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提供时空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连续稳定运行是重要要求,服务中断将直接影响用户使用。北斗系统的建成开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高稳定运行能力和高可靠连续服务,是北斗系统进入全球服务时代的新标尺。从世界上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来看,均出现过服务中断或服务偏差等问题。例如,2019年,欧洲伽利略系统因地面段升级造成精密时间设施故障,服务持续中断117小时,引发国际卫星导航领域高度关注。北斗系统自2012年12月27日向亚太开通服务以来,至今服务“零中断”;2020年7月31日向全球开通服务以来,系统运行连续稳定,系统性能稳中有升。
培育壮大时空服务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实现应用服务是北斗系统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保持年均20%左右的稳健增长,2021年总产值达4690亿元,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促进产业生态健康发展。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卫星导航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形成涵盖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终端和服务全链条的完整产业链,芯片工艺从130纳米提升到14纳米,尺寸从150多平方毫米缩小到5平方毫米。近年来,北斗兼容型芯片模块销量超过亿级规模,北斗产业化发展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地方、各行业也陆续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目前,我国已建立北斗基础产品检测认证、北斗导航专利优先审查等机制,成立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卫星导航基础产品自主优质供给不断扩大,卫星导航专利累计申请量保持全球第一,百余项重要标准先后制定发布,北斗产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国民经济命脉安全。北斗深度融入我国国民经济多个领域,通过提供精准、可靠的时空基准信息服务,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交通运输领域,建成全球最大的车联网平台,截至2021年底,国内超过78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4万多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已应用北斗系统,大幅提升我国综合交通管理效率和运输安全水平。在通信领域,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全国范围建设超过4000座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北斗高精度服务系统,可面向全国广大地区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在电力领域,已完成超过2000座电力行业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部署,为无人机自主巡检、变电站机器人巡检、杆塔监测等提供高精度服务。在救灾减灾领域,已建成多级服务平台,应用北斗终端约5万台,成功预警甘肃黄土滑坡、湖南石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随着新基建战略的布局推动,北斗加速融入并持续护航电力电网、金融、电信、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命脉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赋能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北斗广泛进入民生领域,正在催生“北斗+”和“+北斗”的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北斗大众领域应用获得全面突破,包括智能手机器件供应商在内的多家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与北斗达成合作。2021年,在国内智能手机出货中,支持北斗系统的达3.24亿部,占总出货量的94.5%。在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文旅、智慧教育等涉及大众生活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北斗精准统一的时空服务正加快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北斗全球系统的建成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北斗积极推动国际化发展,务实开展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共同发展,携手为全球用户服务。积极履行全球系统核心供应商的责任担当,广泛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多边协调交流活动,成功加入国际民航、海事、通信、搜救等国际组织标准,服务国际主要行业应用。根据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应用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北斗应用解决方案,国产北斗应用产品输出到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阿盟等用户陆续加入北斗“朋友圈”,北斗应用惠及全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加快建设下一代北斗,打造竞争新优势
2020年,世界卫星导航发展进入新纪元,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和日印等区域系统均已提供服务,并瞄准2035年前后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展望未来,北斗系统要应势而上、承上启下,不断开拓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
卫星导航进入新一轮国际竞技。当前,全球在轨运行服务的卫星数量有近140颗,世界卫星导航全面进入多系统服务新阶段。为进一步提升系统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世界各主要卫星导航国家瞄准更高精度、更多功能、更加安全,均在规划和部署新一代系统。美国计划2034年前完成32颗GPSIII系列卫星部署,欧洲计划2035年前完成第二代伽利略系统建设,俄罗斯计划2030年建成以新一代卫星为主体的导航星座,新一轮世界卫星导航新竞技态势日益凸显。
创新升级北斗系统。面对创新超越的重要机遇期,北斗要创新系统架构,在现有中高轨混合星座基础上,紧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构建高中低轨混合星座,实现全球分米级高精度服务能力;要加强核心攻关,加快激光星间链路、数字化载荷、新型原子钟等对系统精度和安全性提升有关键影响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要创新运维模式,推动监测资源天基化、时空基准天基化、地面系统一体化、运维能力智能化发展;要强化特色功能,实现更大容量、更高速率、更低功耗的短报文通信能力和全球随遇接入能力,全面提升系统性能、拓展服务功能、强化安全可信。
构建综合时空体系,擘画未来发展新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斗系统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以北斗为核心构建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满足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时代的时空信息服务需求,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融合多种手段满足泛在可信需求。人类获取时空信息的手段经历了自然地物导航、机械装置导航、无线电/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四个阶段。目前,卫星导航满足了全球地表及近地空间内用户普适的低成本PNT需求,但由于无线电信号具有信号易被遮挡和干扰等固有特性,卫星导航应用存在一定局限。例如,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易受干扰和阻断,信号穿透障碍能力受限,在隧道、峡谷、密林、高楼、室内等区域,有时无法正常使用,而且难以抵达深海、深空。面对人类活动空间逐步扩展到陆海空天全域和更加泛在安全的应用需求,要综合发展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室内导航、水下导航、深空导航等多种导航技术,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室内室外无缝衔接的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以北斗为核心构建综合时空体系。卫星导航虽然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但在各种定位导航授时手段中,以其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便捷性、低成本等独特优势,既是目前人类社会使用最广泛的PNT手段,也是为其他各类PNT手段提供统一时空基准的重要基础。相比卫星导航,任何其他PNT手段都不能兼具上述优势,缺少卫星导航,将导致PNT体系碎片化发展。当前,我国正在推动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PNT体系建设,2035年前,我国将建成基准统一、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通过体系融合聚能、赋能、生能、强能,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在不远的未来,从室内到室外,从深海到深空,用户均可享受全覆盖、高可靠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作者:杨长风 卢鋆(杨长风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卢鋆系北斗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副总设计师,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来源:《中国网信》2022年第5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